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丰台往事

文史资料专刊:奉献国家 一生无憾 ——回忆在北京自行车材料改制厂的创业经历--------张季薌

发布时间:2019-07-15 16:27     浏览次数:0次     打印本页

一九七二年,文革已进入后半期。国民经济需要发展,新生劳动力急需吸纳。当时丰台区工业局职员都在农村劳动,管理处于停滞状态。丰台区修理自行车的铺子纷纷要求组织起来,以提高生产效率,增加收入。其后,组成了修理自行车联社,但是经营状况并无改善。丰台工业局领导就想派人去把他们组织起来,建个小工厂,生产些产品,给社会做些贡献。于是,就派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去组织他们。我们三人就空手到了联社。大家听说要组建工厂,都非常兴奋。

可是,组建工厂谈何容易!一无土地,二无资金,三无技术。当时,我们去的三个干部病了一个,还剩两人。联社80多个工人中,有一个木工,一个瓦工,一个车工,还有两个68届初中毕业生(新招收的知青)。我们七个人开了一个会,研究干什么产品。集思广益,大家认为,我们既然对自行车有所了解,就干自行车零件吧。恰在这时,听说市里要建自行车总厂,并号召全市各局各区都要配合,我们就申请上去,要做自行车配件。总厂很重视这个情况,如果新建一个配件厂,得需要上百万资金。总厂答应给我们投资20万元,其余资金、地皮、厂房设备、技术、周转资金由我们自己解决。大家听说总厂投资20万,非常高兴。但想想下一步怎么办,依然困难重重。不但20万资金远远不够,工厂也无处建。建工厂,首先是找地皮。我们发动大家想办法。最终在长辛店东山坡发现了一块40亩大小的无主荒地。于是,我们找到市里土地局领导开了一张证明,这样我们就有了使用权。我们不请建筑队,发动全体员工,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厂房和十多间办公室。厂房解决后,下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技术工人怎么办?出去学!于是,我们选派了十几个人去青岛自行车厂和上海凤凰自行车厂去学技术。每个人学一道工序,跟班生产。一个月后,学成回京。紧接着的难题是设备没有怎么办?我们就两条腿走路,能自己做就不买。买设备还需要资金,到银行去贷款。因为我们是集体所有制企业,银行贷款要有担保人。我们就以建成的厂房作抵押,分批次贷款。大概两、三个月后,设备连做带买,就基本上能正常生产了。

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两种,自行车体钢管和辐条。经过工艺实验两种产品质量都过了关 。产品合格了,产品销售出去,有了回头钱,除了开工资、生产运转以外,银行的贷款也逐步还清了。
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我们还要扩大再生产。扩大生产规模,要建变电室。经咨询后知道,建变电室,需要10万元资金,光设计费就得一万多元。舍不得花这么多钱,怎么办?找了一个退休老电工,连设计、选设备、施工,一包到底,5万元建成了变电室,供电局一次验收合格。扩大生产后,需要用天车转运。这是一个大设备,厂房要扩大,天车购买要几十万。我们还是想省钱,于是,又找技术骨干商量。没想到,一个老师傅在去上海学习时就留心该厂天车的构造,大小,空间尺寸等各项要素,都记到了本子上。我们就按照他的记录盖厂房,买材料、电机、配件,自己制造、装配。这样又省了几十万元。厂房大了,设备多了,又招收了青年工人。不但增加了工人收入,繁荣了市场,还给国家上交了税金,减轻了城市青年的就业压力。

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,到1986年我们厂已经扩大到职工350人,每年向国家交税四、五十万元。

以上是我们艰苦创业的一段经历。白手起家,就地抠饼。不但给国家积累了财富,也培养了技术人才。1983年前我是厂长,84年后我担任厂党支部书记。那时,只讲奉献,没有索取。87年我退休时工资90元。一家六口,住20多平米的房子。这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地方。奉献国家,一生无憾!

 

张季北京自行车材料改制厂原厂长党支部书记